1. 首页 > 宠物

狂犬要打几次针 ?狂犬最少打几针

狂犬要打几次针才好?有什么注意事项?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我们要知道狂犬病是一种传染病,一旦被咬伤,就会出出现高烧不退,甚至会出现休克的情况,所以在发病之前,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其次,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3-14天左右,所以在这这个期间,患者的身体是非常虚弱的,如果不注意休息,很容易出现意外。


一:狂犬血清要打几次

打一次就可以了,该药品的作用是清除暴露部位的残留病毒的,要多点浸润注射,由于它对狂犬疫苗的效力有中和作用,所以狂犬疫苗应该在暴露部位的身体另一侧注射,以减弱它们之间的中和。多次打会降低疫苗的效力。

二:狂犬一共要打几针

(1)咬伤后预防。 对一般咬伤,即皮肤无流血的轻度擦伤、抓伤或破损皮肤被舔舐,应于0(第1天,注射当天)、3(第4天,以下类推)、7、14、30天各注射该疫苗1安瓿,儿童用量相同。对严重咬伤,除应按上述方法注射该疫苗外,应于0、3天注射加倍量疫苗,并在0天注射疫苗的同时用抗狂犬病血清(40IU/kg体重)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kg体重),浸润咬伤局部和肌内注射。凡联合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者,必须在疫苗全程注射完毕后,再加强注射2~3针疫苗,即在全程注射后第15、75天或第10、20、90天分别加强注射1针。
凡注射疫苗 1天前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慢性病人如肝硬化、免疫缺陷症、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老人、严重营养不良和咬伤后48小时才开始免疫等7种情况,均应于初种时加2~3倍疫苗量,分部位注射,才有较好的免疫效果。此外,有的虽属轻伤,但侵入的病毒量较多或伤及富含神经部位,亦可出现潜伏期短而单用疫苗无效病例。最近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建议,不论任何部位的破皮咬伤均应合用抗血清。
(2)对未咬伤健康者预防注射,可按0、7、21天注射3针。1年后加强1针,以后每隔1~3年再加强1针。
按照who规定的免疫程序,采用五针疗法,免疫时间为零、三、七、十四、二十八天。剂量每人次一毫升。伤势严重者,先用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但注射前先做过敏试验,然后再注射一个疗程狂犬疫苗
你好,被狗咬伤一定要及时全程接种狂犬疫苗,为了你的健康,尽快接种狂犬疫苗,现在接种的疫苗有4针的也有5针的,但是无论哪一种,都要全程接种,接种期间禁忌饮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及剧烈运动等。
应该只有5针,在一个月内打完,狂犬病疫苗没有要打14针的,无论是在医学书上还是在防病站,我都没见过要打14针的。
建议你仔细问问,看看还有其他的什么针没
按照who规定的免疫程序,采用五针疗法,免疫时间为零、三、七、十四、二十八天。剂量每人次一毫升。伤势严重者,先用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但注射前先做过敏试验,然后再注射一个疗程狂犬疫苗
我是这个月3号被小狗抓伤的,明天是我的最后一针,
当时被抓了后,我去当地防疫站打了疫苗.一共是5针,时间是这样计算的
0天(就是你被抓或咬后注射疫苗的第2天).3天.7天.14天.28天.
打个比方,我是1号被咬的话,
然后5号打第2针(3天),
第4针16号(14天).
第5针30号(28天).
疫苗要1个月打完,如果真的有事耽误了2天也没问题,但是之间相差的时间尽量不要太大.什么0+3+7+14+28.这是错误的.

三:狂犬蛋白打几针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消息,截至2021年5月17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42199.1万剂次。5月17日单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505.3万剂次,我国单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再创新高。

近日,钟南山院士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并呼吁大家尽快接种疫苗。钟南山说,接种疫苗是一种非常好的实现真正的群体免疫的方法。我国接种疫苗的比例较低,必须跟上形势,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争取尽快能达到70%至80%的接种率。

随着单针新冠病毒疫苗在全国多地开打,意味着目前已有3类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冠病毒疫苗可供接种。那么,“一针苗”“两针苗”“三针苗”有效性怎么样?安全性怎么样?三类新冠病毒疫苗如何选择?

钟南山院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近日,单针新冠病毒疫苗陆续在全国“开打”。这意味着,目前已有3类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冠病毒疫苗可供市民接种。

单针新冠疫苗到底怎么样?

“单针疫苗”即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及康希诺生物联合研发的我国首个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全程仅需接种1剂次。

腺病毒载体疫苗III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在单针接种疫苗28天后,疫苗对所有症状的总保护效力为65.28%,对重症的保护效力为90.07%。从目前进行的中和抗体交叉实验结果来看,疫苗对突变株有保护作用。

该疫苗接种适用于18周岁及以上人群的预防接种。

需要注意的是,单针疫苗也有其禁忌证:

对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

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

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脱髓鞘疾病等);

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

妊娠期妇女。

此外,HIV感染者、硬皮病、皮肌炎和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现阶段不建议接种。糖尿病患者及有惊厥、癫痫、脑病或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者需慎用;有哮喘病史者慎用;血小板减少症及任何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肌肉注射本品可能会引起出血,需慎用。

三类新冠疫苗如何选择?

我国现在一共有五款新冠疫苗,分三大类。据国家卫健委3月29日发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目前有三大类疫苗,一类是灭活疫苗(需接种2剂次),一类是重组CHO细胞疫苗(需接种3剂次),一类是腺病毒载体疫苗(需接种1剂次)。

三类疫苗各有特色,大致能概括为以下几点,可以按需选择:

灭活疫苗需要打两针,技术成熟,储运较容易,但生产环境要求高,产能易受损。

腺病毒载体疫苗只需要打一针,免疫原性接近天然,产量高、成本低。

重组蛋白疫苗需要打三针,生产不需要完整病毒,安全可靠,易于大规模生产,成本低。

腺病毒载体疫苗和国内接种较广的灭活疫苗相比,接种对象、接种部位均相同,不良反应、接种禁忌、接种注意事项均类似。

陈薇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如果想打的次数少一点,想更快产生免疫反应,14天就有60%多的保护率,或者你打一针就要出国或执行任务,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是首选。

不管是从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果还是紧急使用的研究结果、上市后监测的结果来看,包括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在内的已经附条件获批上市的新冠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其他疫苗一样,主要为接种部位的红肿、硬结、疼痛等,也有发热、乏力、恶心、头疼、肌肉酸痛等。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必要时可联系接种点,由后者给予处置指导。

无论是哪种疫苗,都是经过国家药监部门批准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市民不必刻意等待某一种疫苗,无须过多考虑接种剂次的问题,只要身体条件符合都可以接种,做到尽早接种,尽早得到免疫保护。

单针疫苗可以和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吗?

和其他新冠病毒疫苗一样,目前暂不推荐该疫苗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现阶段建议用同一个疫苗产品完成接种。接种过1剂灭活疫苗者,建议使用灭活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已经接种完2剂灭活疫苗者,暂不建议使用腺病毒疫苗加强。

其他疫苗与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间隔应大于14天。当因动物致伤、外伤等原因需接种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免疫球蛋白时可不考虑与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间隔。

我国灭活疫苗对变异株有效吗?能否及时更新?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大众关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详细解答。

邵一鸣表示,国内疫苗研制企业和疫苗研究机构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我们可以将新冠变异病毒粗略分成两大类,一个是去年上半年流行的早期变异株。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变异株不会影响我国疫苗的保护效果。第二类是列入世界卫生组织

近期,印度已经出现了双重变异甚至三重变异的毒株,邵一鸣表示,这是当前我国疫苗研发的一个重点,会通过国际合作等途径第一时间获取变异株。我国灭活疫苗应对变异株是非常快捷的,因为对变异株进行一定的培养鉴定后,整个疫苗生产工艺不需要做任何变更,只需要在投料端将原疫苗株改为新变异株,经过一个周期就可以产出变异株的新疫苗。所以说只要检测数据和研究结果显示应该更新疫苗了,我们就有能力做到及时更新疫苗,并提供给人群开展接种。

邵一鸣表示,目前,现有疫苗对多数变异株仍然有效,所以大家要尽快接种疫苗,只要通过疫苗接种建立起免疫屏障,把病毒传播阻断,变异株的发生就会被阻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强化疫苗接种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在全面总结我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局部聚集性疫情处置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全国疫情形势变化及研究进展,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就总体防控要求、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疫苗接种、疫情监测、农村地区疫情防控、隔离医学观察等八项内容组织修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以下简称《第八版防控方案》)。

针对疫苗接种这一重点问题,国家卫健委疾预控局指出,要强化疫苗接种。做好职业暴露风险较高、有在境外感染风险的人群、维持社会正常生产生活运行人员以及维持社会基本运行的关键岗位职业等重点人群接种工作;做好边境口岸等重点地区、服务业等疾病传播风险较高人群接种工作,降低人群感染和发病风险。根据疫苗研发进展和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策略。同时,强化病原监测,动态监测病毒变异情况,了解病毒变异对病原检测和疫苗保护效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