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宠物

朝鲜为什么忘恩负义?朝鲜为什么忘恩负义的经典句子

朝鲜为什么忘恩负义呢?这就要从朝鲜半岛的历史说起了。早在公元前6世纪,箕子朝鲜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来被周武王灭掉,箕子朝鲜的国王逃到了日本,成为了日本的第一代天皇。在日本,箕子朝鲜一直是神话传说中的存在,因为他们的祖先是中国人,所以他们自称是中国人的后代。不过,,在历史上,箕子朝鲜并不是真正的中国人,而是一个外来民族。他们的国家在公元前1046年被商朝灭亡,之后就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一、中国没有忘恩负义的国家有哪些?

巴基斯坦,朝鲜,缅甸,柬埔寨

二、成化犁庭是怎么回事?为何满清会抹黑明宪宗朱见深?

优质答案1:

成化犁庭,即发生在明朝成化年间,具体为1467年明朝政府对居住在中国东北的建州女真的一次毁灭性打击。因为这件事发生在农历的丁亥年,所以又被称作成化丁亥之役。成化即明朝成化年间,犁庭说的是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像犁地一样,比较彻底。

建州女真是灭了北宋的金人的后裔,是临近明朝边境的女真人一支,同时也是女真部落中文明程度最高的一支。当时东北还有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部落,但和建州女真比都非常弱。


明成祖朱棣时,就已经征服了东北一带,并专门设立建州卫进行管辖。后来采取分而治之,又设立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并称建州三卫,对东北地区进行管辖。

刚开始女真人对明朝倒还臣服,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力衰落,此时女真人开始不安分了,建州卫首领李满柱联合建州三卫公然反抗明朝,并时不时的侵扰明朝辽东地区。

女真人是有机会就来明朝抢一把,然后被打败再跪地求饶。但这群女真人并非真的痛改前非了,只要往后再有机会还是会再重操旧业。这样反复无常,几乎成了无赖。


后来明朝对如何解决这群女真人专门开了个会,当时的会议结果是,对这个问题主要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安抚,给予女真人更多的优惠政策。另一派则主张用武力教训他们,打的他们心服口服。关于这个问题,两派当时争论不休。

但后来汪直去了辽东调查一番,回来后立马成了坚定的主战派,并弹劾主抚派马文升。当时的皇帝明宪宗朱见深,他本人也是想动武教训教训那帮女真人的。汪直这么一调查一弹劾,明宪宗立即将马文升下狱,之后便下令进剿建州女真。

当时明宪宗的命令是:“捣其巢穴,绝其种类”。可见,明朝并非简单的教训教训女真,意在屠杀其种族。虽然建州女真当时发展的很强劲,但和庞大的明朝比还是弱不禁风的。最后建州女真几乎被灭族,李满柱父子被斩杀,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被俘虏后试图逃脱被杀。

成化犁庭,对建州女真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对正处于上升期的建州女真无疑是当头棒喝。但尽管当时明宪宗对建州女真下了狠手,却并没有彻底铲除这支女真人还是留下了许多活口。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后金和满清了。

满清入关统治中原后,因为成化犁庭的缘故,所以清朝当时极力抹黑朱见深,完全因为1467年那场对建州女真毁灭性的打击。

优质答案2:

成化犁庭差点把建州女真灭族了,至于为什么明宪宗朱见深这么狠,这个就要说到建州女真的忘恩负义,而正因为朱见深的铁血治满,在满清入关代替大明统治中原后,就开始极力摸黑明宪宗朱见深,在清朝的史书中,也是极尽摸黑明朝之能事。

犁庭一词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下》,是犁平敌人的大本营,扫荡敌人的巢穴,彻底摧毁敌方的意思。

朱见深生于1447年,他的老爸就是鼎鼎大名的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因为宠信太监王振,在王振的鼓动下头脑发热,搞了一出御驾亲征,为了说服孙太后,朱祁镇把两岁的朱见深立为皇太子,朱祁镇御驾亲征,又没做足准备,在王振一阵忽悠下,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刺也先打败,朱祁镇还成了也先的俘虏,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大臣战死。

这场战争使大明京师20万精锐全军覆没,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京城的门户洞开,幸亏在危急关头于谦力排众议,坚请固守,并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稳定了军心,在北京保卫战中击退瓦刺军,挽救了大明,瓦刺无奈之下退走大漠,把朱祁镇放回,朱祁镇回来被软禁几年后,在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时发动了夺门之变,成功复辟的明英宗把大明功臣于谦冤杀,到朱见深即位后才平反。

而土木堡之变使当时的明朝核心军事力量损失殆尽,帝国实力大大受损,也使得明王朝对周边游牧民族的震慑力大大降低,日渐崛起的建州女真开始屡屡武力扣边,建州女真是金人后裔,金国被蒙古灭亡后,女真人跑到中国和朝鲜的一个夹角生存,元朝时期女真人被朝鲜人掳获为奴,过的非常凄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赦天下,朝鲜是明朝的属国,被迫为奴的女真人也获得了自由。

获得自由的女真人就在东北吉林省西部那里自力根生,逐渐发展形成部落群体,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在那里设置建州卫来管理,这就是后来的建州女真,女真共有三个大的部族,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而建州女真最靠近明朝,是文明程度最高的一部,这是因为大明朝教给了他们不少技能,随着女真诸首领归附之人越来越多,明朝遂以“众建之而分其力”,分出来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与原来的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这也标志着满族主体部分的形成。

明朝经过土木堡之变后,国力衰落,受过明朝大恩的建州女真也趁机作乱,动不动就来抢掠大明的边境百姓,让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当时建州左卫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当指挥使,建州卫指挥使李满住是董山的表兄弟,这两人在也先威胁明朝的时候就依附了他,女真、蒙古东西呼应,大肆抄掠辽东边境,使辽边数年不得安宁,后来也先之乱平息后,建州女真首领又向明朝进贡,1458年,明廷晋升董山为左卫都督,地位在各卫首领之上,后来李满住年迈体衰,董山起而兼管三卫,大有统一建州女真之势,董山多次呈请明廷对建州女真各部首领晋级,没得到批准,董山对此大为不满。

再后来因为朝贡人数的事跟明廷也闹的很不开心,建州女真又是屡屡犯边,到了成化三年(1467年),朝廷对建州女真的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说要安抚他们,给他们更多优惠这样就不闹了,有说要打他们,认为建州女真不讲信用,之前给了多少优惠,到了有机会抢点钱粮的时候,还是会来抢,抢完之后再来道歉,这种人就应该好好教训一下。

明宪宗朱见深派当时的大太监汪直去辽东调查,汪直在调查回来后成为了坚定的主战派,于是明廷先是招抚建州女真诸位首领入朝进贡,董山等人听抚入京,明宪宗将他们集合起来,申斥他们“忘恩负义”,随后把他们拘押起来,明宪宗又下令对建州女真进剿,命令是“捣其巢穴,绝其种类。”明廷集结五万大军兵分三路向建州女真进军,同时命朝鲜出兵协助。

由于董山被拘,李满住年老体衰,建州女真突遭袭击,面对强大的明廷和朝鲜的联军,建州女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此役历经一个月,李满住和长子李古纳哈被朝鲜擒斩,斩首六百三十余人(死亡数远高于斩首数),俘虏二百四十余人,共契寨四五百座,牛、马、家畜为之一空,明总兵官赵辅形容:“杜其穴而空其巢,旬日之内,虏境以之萧条。”许多建州女真人都逃入深山藏匿,而董山在被押送途中试图逃脱也已被杀死,此战使两位满族重要祖先死亡,建州女真几乎灭族。

建州女真经此一役消停了十年左右,在实力恢复后又开始不断侵犯明朝边境,成化十五年(1479年),大太监汪直率军又清剿了一次建州女真,在成化年间共三次对建州女真作战,都是“可屠者屠之…尽灭乃已”的残暴讨伐,这种灭族之恨,满族对朱见深怎么可能会有好感,在满清得势后,不摸黑朱见深才怪!

三、那些蒙古部落为什么投降满清也不投降黄金家族的林丹汗?

优质答案1:

忽必烈能够顺利击败阿里不哥,夺取汗位,东道诸王出了大力。因为当时蒙古大汗必须得有忽里台大会推选才合法,而忽里台大会又必须得在漠北怯绿连河一带举办。由于蒙古人的幼子守灶的传统,漠北一带正是阿里不哥的地盘,忽必烈如果遵从惯例,估计是不可能活着做大汗的。忽必烈事急从权,刚刚进入草原就不往前走了,在上都开了所谓的忽里台大会。

很多蒙古贵族都认为忽必烈这种做法违背祖制,拒绝承认这个大会的合法性,让忽必烈好生尴尬。关键时刻,正是东道诸王的鼎力支持,才让忽必烈虽然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好歹也坐上了大汗的位子。不过,也正是由于这次不太合法的忽里台大会,蒙古汗国分裂了。

(忽必烈剧照)

忽必烈一系此后就被称为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其他后代都不能算黄金家族。元朝末年,就在中原部分的黄金家族融入了汉族,逃到漠北部分的黄金家族在瓦剌也先时“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使得黄金家族人丁寥落。后来蒙古高原各部相攻,已经不认可黄金家族的统治地位。直到蒙古达延汗时,曾经人丁兴旺的黄金家族,就只有这一根独苗了。

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部,按照成吉思汗的做法,重新大行分封。在扫平本部的叛乱之后,达延汗将从前各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仍分左、右两翼。左翼3万户为:察哈尔万户(今锡林郭勒盟地区)、兀良哈万户(原卓索图盟地区)、喀尔喀万户(喀尔喀河流域一带);右翼3万户为:鄂尔多斯万户(今伊克昭盟一带)、蒙郭勒津万户(今大青山下土默特地区)、永邵布万户(今张家口以北一带),汗廷设置在察哈尔境内。

这六万户除兀良哈万户以外,达延汗把其余五个万户都封给自己的儿子领有,这不但大大加强了大汗的集权地位,还使这些封地也成为蒙古人今后永远的归属。长子图鲁博罗特早逝,其嫡裔世袭蒙古大汗汗位,并领有察哈尔万户;次子乌鲁斯博罗特在右翼谋反时被害,无嗣;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任济农,领有右翼三万户;四子阿尔苏博罗特领有蒙郭勒津万户之七个鄂托克,称为土默特;五子阿勒楚博罗特内,受封居喀尔喀万户中喀尔喀河以东5个鄂托克,称为内喀尔喀;六子斡齐尔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克什克腾鄂托克;七子格列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敖汉和奈曼两个鄂托克;八子阿尔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浩齐特鄂托克;九子格埒森扎,领有喀尔喀万户中喀尔喀河以西7个鄂托克,称为外喀尔喀;十子鄂卜衮锡青台吉领有永邵布万户之永邵布和阿苏特两鄂托克;十一子格术图无子,未分领地。

(达延汗中兴)

这样的格局一直到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时,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蒙古贵族的亲戚们,或者因为草场,或者因为走失的牲畜,或者因为领到的明朝的赏赐,逐渐生出了很多嫌隙,彼此不够团结,难以形成强大的部落势力。汗王的权力不断萎缩,直到蒙古各部自行其是,不再把中央汗王的号令当一回事,仅仅在名义上尊奉汗王。在外蒙古的喀尔喀蒙古更是不承认蒙古大汗为共主,漠西蒙古卫拉特部则一直与蒙古帝国为敌。

蒙古帝国四分五裂的现状,使得林丹汗忧心不已。可是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又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走向统一与强盛。内忧外患之下的林丹汗,处境相当艰难。

林丹汗在即位十年后,逐渐坐稳了汗位,威望开始攀升。他开始着力于振兴汗权。他在赤峰地区兴建了都城,让他的那些桀骜不驯的亲戚们都来都城朝拜他,并且用图们汗法典约束他们。本来加强集权的努力进行的还算可圈可点,可是林丹汗突然改变了信仰,由原来的黄教改成了红教。喇嘛教是蒙古各部都信奉的宗教,多数人信奉黄教,因此林丹汗改宗这件事对于正在加强内部凝聚力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减分。

此后,林丹汗为了统一蒙古各部,不断征发他的那些亲戚们当兵打仗,还要求他们提供大量财物。科尔沁草原一带的蒙古部落,开始引努尔哈赤为外援,逐渐不愿意听林丹汗的招呼。林丹汗收到信息后很是震怒,因此发兵攻打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带兵前来救援。林丹汗料想打不过后金,就撤回来了。此后,蒙古东部的部落都明目张胆地跟后金眉来眼去了。皇太极即位后的第二年,趁着与袁崇焕达成和议的空档,带领与蒙古部落联军进攻林丹汗。林丹汗没有办法,只好往西迁徙,扫平了右翼蒙古。又过了几年,皇太极再次攻打林丹汗,林丹汗再次西逃,躲到了青海一带,并最终死在那里。

(最后的林丹汗)

皇太极料理完了蒙古地区的敌对势力,将整个北方都变成了后金的战略腹地,因此从容地从蒙古地区突入关内,大肆抢掠京畿地区。蒙古各部也跟着皇太极出兵,抢到了不少明朝的财物,从此踏上了后金的战车,被编为蒙古八旗,成为满清的帮手。满清极力拉拢蒙古各部,不仅娶了林丹汗的八位福晋,还与各部联姻,因此蒙古黄金家族的一些成员,也成为了满清宗室。

跟着后金(满清)能够抢大户,还能入主中原,捞个贵族当当;跟着林丹汗,却要与后金为敌,抢不到明朝的财物(林丹汗与明朝是战略盟友),还要被林丹汗管束,掠夺财物。草原上不能再有一个成吉思汗,不然大家的草头王都当不成了。清朝统治者给蒙古人划定了草场,封给了大量官爵,赏赐丰厚。这明显的经济政治利益,根本无需仔细思考,他们自然愿意跟着后金(满清)了。

优质答案2:

136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被朱元璋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但元朝并没有完全灭亡,只是失去了中原的大片领土,他们在自己的领导人、末代皇帝元顺帝的率领下仓皇逃到了蒙古高原,从此成为北元政权。

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被称为黄金家族,拥有对蒙古各部落的统治权,即便是北元消失后,他们也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东山再起,恢复祖宗霸业,尤其是第35任大汗林丹即位后,更是雄心勃勃,意图卷土重来,但最后却众叛亲离逃亡青海,壮志未酬,他的部落不久后也被满清灭亡。

林丹即位的时候,属下有13个蒙古落,势力不能说不强大。但最后这些部落先后都跟蒙古的敌人满清结盟,对林丹反戈一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擅自改教,伤了大伙的心。

黄教来自藏传佛教,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蒙古的国教,也叫格鲁教,黄教创始人色龙生根翁述被称为第十代生根活佛,也被尊称为蒙古的国师,因此黄教在蒙古深入人心。

但在1617年,林丹却不顾手下人民的反对,用行政命令强迫大家改信萨迦派的红教。

林丹的这一行为让大家对他产生了信任危机,也削弱了大汗的凝聚力,为日后各部落分离埋下伏笔。

二、没有国策,被人当枪使。

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一定是有远见卓识,有自己的基本国策。这个国策一定是深谋远虑,有既定方针的。

可是林丹作为大汗,没有指定长久的战略,只是鼠目寸光,贪图蝇头小利。

一个国家发动战争更要慎重,每一步都要深思熟虑、慎之又慎。

可是林丹打仗很轻率,用蒙古士兵的生命做赌注,被别人利用,给别人当枪使。

林丹跟后金开战,不是出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没有既定的战略目标,而是被大明的金钱诱惑,擅启战端。

1619年,林丹跟明朝达成协议,以每年40000两白银的代价帮助明朝守卫广宁。

一个国家的军队没有自己的长远战略目标,却沦为另一个国家的雇佣军,拿战士的性命做交易,怎么能发展壮大?怎么不让各部落寒心?

三、不是帅才,打仗草包一个。

自然界有个法则是强者为尊,即使林丹多行不义,大家不满,但只要他打仗有一套,军队就有战斗力,迫于威慑,大家即便是心口不服,行动上也会服从林丹。

可是林丹没有军事才能,跟后金军队交战鲜有胜绩,让各部落的首领瞧不起,大家对他无法心服口服,根本不看好他,跟他混没有前途,大家怎么会押宝在林丹这里呢?

1621年,林丹汗令管理蒙古左翼三万户的大臣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率领内喀尔喀卓里克图、达尔汉巴图尔、巴哈达尔汉等2000骑兵前往沈阳,跟后金兵交战,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还让内喀尔喀五部送去万头牲畜,从努尔哈赤那里赎回了此前被扣留的使者宰赛。

1622年正月,广宁告急,先后花了明朝数十万两白银当保护伞的林丹,却眼看广宁失陷无能为力。林丹窝囊成这样,怎么有资格当老大呢?

四、性格多疑,攘外必先安内。

广宁之战后,林丹威信扫地,努尔哈赤对蒙古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政策。

林丹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本来该以最大的诚意,宽广的胸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对外。同时加强军队管理,提高战斗力,让大家对自己恢复信心。

可是他却鼠目寸光,急于想强力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义正辞严地说:南边的大明就是一个皇帝,我们北边的蒙古也要团结在我的周围。"我当先处里,后处外。"

因此林丹小肚鸡肠,抓住内喀尔喀与后金通婚、盟誓等事不放,斥责大臣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管束不力,最后竟然也怀疑他暗中与努尔哈赤已有联系;并且打算先发制人,对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和其他各部采取必要的措施。

这种扬汤止沸的愚蠢做法,却适得其反,等于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逼得大家投向敌人的怀抱,壮大了努尔哈赤的队伍。

除此之外,林丹性格暴躁也是他不能没有凝聚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蒙古封建主纷纷向后金控诉林丹汗的罪恶,其中一个写道:"因这个罪恶的察哈尔汗性情暴躁,对众人危害极大,即使是宗族至死至穷也绝不会归附他的缘故就在这里。

因为林丹没有军事才能,缺乏战略眼光,也没有容人之量,把一手好牌打烂,把英勇好战的同胞变成了自己的敌人,最后众叛亲离,踏上亡命天涯之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把自己逼上绝路的10万大军的主力,正是自己的蒙古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