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宠物

鲁候养鸟ppt|鲁候养鸟的作者是谁

1. 鲁候养鸟的作者是谁

这则寓言,反映了一段历史故事。主题是通过讽刺那些不用正确养鸟的方法养鸟,而是采取别人供养自己(国君)的方法养鸟。揭示了一个道理: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物规律,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2. 鲁候养鸟怎么读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3. 鲁侯养鸟鲁侯是个怎样的人

这篇寓言的深层寓意在于启发人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努力掌握事物的规律性,绝对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丝毫也不顾及工作对象和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它们有些什么特点,有些什么规律。如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生物(动物或植物,如这篇寓言故事中的海鸟),还要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个性,与同类或不同类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点和不同之点,它是怎样适应它长期生活的环境的,到了新的环境,该怎样帮助它适应新的环境。如果对于事物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它过去生活的环境,一点也不了解,就盲目地去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习惯,就不可能把事物处理好。

这个故事揭示了道德实践中的一个困境,即当一个人以他所认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对方时,这种方式对对方而言可能是坏的、糟糕的。它提醒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尤其在文化背景差异比较大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充分地了解对方、容忍对方,以此寻求到正确的对待方式。这种了解、同情、容忍,以及打破自身狭窄立场的待人方式,对一般人的设身处世而言,是一种成熟而有睿智的表现。

4.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5. 鲁侯养鸟主要内容

讲述的是一只海鸟受到了鲁国鲁侯的迎接,并且在庙中给它敬酒,为了让它高兴还准备了牛等作为食物。但海鸟却双目昏花,心情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最后因为饥饿而死亡。

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6. 鲁侯养鸟中鲁侯养的鸟都飞走了吗

鲍叔牙妙计活管仲,管夷吾作歌逃生天

因立国君之事,鲁国与齐国交战,结果,齐国大胜鲁国,并夺鲁境内汶阳之地(今山东肥城、岱岳、宁阳三城交界处)。

这一日,齐桓公小白早朝,百官称贺。鲍叔牙进言:“公子纠在鲁,有管仲、召忽为辅佐,鲁国又帮助他,心腹之病仍在,没什么可贺的。”

  齐桓公道:“那怎么办呢?”

  鲍叔牙答:“乾时一战,鲁国君臣皆胆寒。臣愿统领三军,压鲁境上,请鲁归还公子纠,鲁国必然惧怕而听从。”齐桓公道:“寡人愿意举国听你号令。”

  于是,鲍叔牙检阅车马,率领大军,直至汶阳,清理疆界。派公孙隰朋致书给鲁庄公,书曰:“外臣鲍叔牙,百拜鲁贤侯殿下:家无二主,国无二君。寡君已奉宗庙,公子纠欲行争夺,非不二之谊也。寡君以兄弟之亲,不忍加戮,情愿假手于上国。管仲、召忽,是寡君的仇人,归还后,将受戮于太庙。”

  公孙隰朋临行前,鲍叔牙嘱咐说:“管仲是天下奇才,吾已对君主说了,将召而用之,必令其不死。”

隰朋说:“倘若鲁国打算杀他怎么办?”鲍叔牙说:“你就提起射钩之事,鲁侯必信。”公孙隰朋听命而去。

鲁庄公接得鲍叔牙书信,即召施伯商议道:“因为不听您言,以致兵败。如今,杀纠与存纠,那样对鲁更有利?”

  施伯说:“小白初立,即能用人,败我兵于乾时。这不是公子纠能比的。况且齐兵压境,不如杀公子纠,与齐讲和。”

当时,公子纠与管仲、召忽都居住在生窦(今山东菏泽北二十里)。

鲁庄公派公子偃率兵袭击,杀了公子纠,逮捕了召忽、管仲,在将二人关入槛车时,召忽仰天大哭:“为子死孝,为臣死忠,这是本份,我将跟随公子纠于地下,怎能受桎梏之辱?”于是以头触殿柱而死。

管仲道:“自古人君,有死臣必有生臣。吾且生入齐国,为公子纠洗白冤屈。”于是捆绑入槛车之中。

  施伯私下对鲁庄公说:“臣观测管仲容颜,似乎有内情,他必将不死。此人是天下奇才。若不死,必将大用于齐,而齐必霸天下。鲁自此只能奉奔走了。君主不如请齐国放生管仲。管子若生,则必念我国恩德,德我而为我用,齐不足虑了。”

  鲁庄公说:“齐君之仇,而我留之。虽杀公子纠,怒气仍未解。”

  施伯说:“君以为不可用,不如杀之,以其尸交给齐。”鲁庄公道:“好。”

  公孙隰朋听说鲁庄公将杀管仲,急忙赶到鲁国朝廷见鲁庄公,他说:“管仲射中寡君衣带钩,寡君恨之入骨,打算亲刃仇敌,以快其志。若以尸还,犹不杀也。”

  鲁庄公信其言,用囚车押管夷吾,并用木函封装公子纠、召忽之首,交付公孙隰朋。隰朋称谢而行。

  话说管夷吾在槛车中,已知鲍叔牙之谋,仍很恐慌:“施伯是智士,虽然现在释放,如果翻悔,重复追还,吾命休矣。”于是心生一计,写成《黄鹄》之词,教役人歌唱:“黄鹄黄鹄,停止飞翔,捆其足,不飞不鸣兮笼中伏。高天何跼兮,厚地何蹐!丁阳九兮逢百六。引颈长呼兮,继之以哭!黄鹄黄鹄,天生汝翼兮能飞,天生汝足兮能逐,遭此网罗兮谁与赎?一朝破樊而出兮,吾不知其升村林而着陆。嗟彼射鸟人兮,徒旁观而踯躅!”

役人既得此词,且歌且走,乐而忘倦,车驰马奔,一日能走两日之程,很快出了鲁境。

7. 现实生活中鲁侯养鸟的事

一、庄周梦蝶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译文: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

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蝴蝶变成了自己。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它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成为了他们经常吟咏的题目,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二、与惠施论鱼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

这个故事变成了后来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个故事是说,我们要学会变通,随机应变。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一切,不要过于计较。

三、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是一篇战国古文,出自《庄子·秋水》。

原文: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

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此文刻画了庄子向往自由,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羁,视名利为浮云的思想表现出其机敏善辩,超凡脱俗,珍爱生命,珍爱自由,不为名利所动,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形象。

四、鸱与鹓雏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

译文:

惠施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想阻止庄子,在国都里搜捕三天三夜。

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他的名字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如美酒的泉水不喝。(在这种情况下,)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抬起头来吓得叫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魏国来吓我吗?”

庄子以鹓雏自比,说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禄之辈,但谗佞之徒却以小人之心度之。

文中庄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讲鹓雏鸟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五、无用之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

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

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六、鹏程万里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译文:

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哲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七、鲁王养鸟

原文: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

译文:

古时候,有一只海鸟落在鲁国郊外,鲁侯喜欢它,将它迎进庙堂,给它饮酒、给它听音乐、杀猪宰羊给它食用。

鸟儿看着眼前眼花缭乱的一切,内心悲惧忧愁,一块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死了。

鲁侯哪里是在养鸟,他是在享乐,用自己个人主观觉得好的方式养鸟。

哲理: 不要求大家都和自己一样,各适其宜,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八、望洋兴叹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译文:

秋季汛期来临,千百条河川汇入黄河,洪水之大,淹没沙洲,隔河相望,分辨不出对岸是牛是马。

河神沾沾自喜,得意地以为全世界的水都汇集到自己身上来了。

他顺流东行,直至北海,河神向东远眺,只见水天一色,根本望不到边。

河神这才改变它自大的面目说道:“俗话说——懂得了一点道理,就以为大家的学问都不如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了。”

哲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

九、随珠弹雀

原文: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庄子《庄子·让王》

译文: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哲理: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8. 鲁候养鸟的启示

  

1、译文   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王迎接它并在宗庙里给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的肉作为它的食物。

于是海鸟(眼睛)昏花看不清楚,忧愁悲伤,一块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死了。  这是用别人供养自己的方式来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啊!   

2、原文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3、出处:《庄子·外篇·至乐》。  

4、启示   鲁侯养鸟是则寓言,反映了一段历史故事。寓言讽刺了那些不以正确的养鸟的方法养鸟,而用供养自己的方法养鸟的国君。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9. 鲁侯养鸟中的鲁侯是一个什么人

鲁侯养鸟是则寓言,反映了一段历史故事。寓言讽刺了那些不以正确的养鸟的方法养鸟,而用供养自己的方法养鸟的国君。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匠石运斤》古代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鼻子尖上溅了一点白石灰,这层白石灰薄得像苍蝇的翅膀,这个郢都人很爱清洁,就叫石匠用板斧把它削掉。

石匠挥动板斧快如风,听见一阵风响就削完了,白石灰削得干干净净,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

宋元君听到这件事以后,便招石匠来,说:“也照样为我来试着削一次好吗?”

石匠说:“我的确是这样砍削的。但是,让我削的那个人已经死了很久啊!” 【说明】这是庄子路过惠施墓前讲的一则寓言。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庄子对惠施的怀念。

郢都人信赖石匠,才能让石匠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渍,并且在石匠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石匠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