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宠物

泰国养蛇多吗|泰国毒蛇多吗

1. 泰国毒蛇多吗

1.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长的毒蛇,平均体长3米,平均体重4kg;最大为一条产自新加坡的野生个体,体长4.77米,体重12kg;而最重记录是纽约动物园圈养的,体长4.4米,体重12.7kg。另外,有部分超大个体甚至可以达到16kg以上。眼镜王蛇的分布范围非常广,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东亚地区,主要包括中国、印度、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眼镜王蛇毒性地理差异较大

2. 泰国为什么蛇特别多

因为蛇都已经被驯化了,所以不怎么咬人,但是也不是绝对不咬人的,还是有很多被咬的。

3. 泰国有多少种蛇

目前为止蛇类最多国家是澳大利亚 ,那边地广人稀,气温温厚适合蛇类生存繁殖,那边的毒蛇种类有120多种,想想有多少毒蛇,没毒的才50多种,

4. 泰国的蛇多吗

广东以下几种最多

过山峰=(眼镜王蛇)

饭铲头=(舟山眼镜蛇)

莽山烙铁头=(小青龙)

银环蛇=(背基格)

尖吻蝮=(五步蛇)

泰国圆斑蝰=(金钱豹)

其实广东有二十一个地级市 分为 粤东地区 粤北地区 粤西地区 和珠三角地区,然而粤北山区 蛇的比较多,因为山区 自然环境比较好 所以蛇多。蛇的栖息地条件 跟地方环境挂钩。粤北有 中国十大毒蛇

5. 泰国毒蛇多吗视频

泰国的毒蛇研究所,全世界有两个这样的研究所,另一个在巴西.

研究所设立在泰国,因为泰国有世界最毒的毒蛇,金刚王眼镜蛇.他靠吃眼镜蛇为生,所以练就超毒功力.

所有这些蛇药仅在本所有售,不允许其他地方代销代卖. 这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杜绝假药,以免破坏泰国蛇药的声誉,第二是推动泰国旅游业的发展,因为尝试过有疗效的人,必须亲自来泰国才能卖到这种蛇药.

6. 泰国是不是有很多蛇

谢谢邀请

想知道你要去泰国哪里玩,我是在17年去泰国清迈旅游了几天,相对于国内游,我个人感觉去泰国旅游很划算。

清迈为泰国北部城市,环境优美,气候凉爽,以玫瑰花著称,素有“泰北玫瑰”的雅称,清迈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

清迈的发达程度仅次于首都曼谷,市内风景秀丽,遍植花草。清迈的天然环境优美,平均海拔300米,是泰国的高原城市,气候凉爽,是著名的避暑胜地。东部为坤丹山脉,西部为英坦昂山脉,山峰多在2,000米以上,主峰英坦昂峰是全国最高峰,海拔2,576米。中部为宾河流域。森林面积16,700平方公里,占全府土地73%。[1]

清迈曾长期作为泰王国首都,仍保留着很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迹。城区内代表着泰北灿烂历史文化的古老寺庙,同时清迈的丝绸、纺织品等也著称于世,每年都有大批丝绸、纺织品出口,是泰国制造业的重要支柱。

清迈作为泰国的教育重镇,拥有清迈大学(Chiang Mai University)、西北大学(Payap University)等多所著名高校

泰国清迈位于曼谷北方海拔305米的山谷中,有“北方玫瑰”之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绝美,手工艺品名闻全国,是泰国北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也是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府总面积20107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行政区域分为22个区。首府清迈市城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城内泰、华、苗、瑶、阿卡、僳僳、克伦等众多民族和谐共处,居民大都笃信佛教。清迈城内古色古香的寺庙殿堂,与新建的白色建筑物错落相间,富有泰北色彩。市内古代历史文化遗迹遍布,现代民居、别墅、商务楼林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景色独特,繁华异常。清迈又是泰北地区艺术及建筑物的集中地,保留有大量的文化遗迹,是寺庙佛塔之城。市内有各种佛塔和寺庙近百座,著名的清迈大学。

我在泰国清迈旅游,没有见到所谓的蛇鼠蚁,但是泰国真的很热,建议多倍夏天衣服,注意防晒。

7. 泰国有毒蛇吗

泰国最正宗的蛇应该是眼镜王蛇,在印度许多宗教遗迹和图腾都有眼镜王蛇的踪迹,在泰国人民心目中有很多关于眼镜王蛇的传说。泰国主要信仰佛教,在佛教教义中就有关释迦牟尼和眼镜王蛇故事的传说。

8. 泰国什么蛇最毒

泰国片:

剧情介绍:

蛇,是世上最毒、最凶猛的动物,蛇是魔鬼的象征。如果蛇化成为一个绝世佳人与正常人来往,她会是怎样生活呢?电影故事发生于一个偏僻的泰国小镇,妮无意中在森林认识了一位蛇仙,与他的感情迅即发展起来,而且她更阻瞒丈夫从蛇仙有了身孕。但事件东窗事发,妮的丈夫烈怒下杀了妮及蛇仙。但是,妮肚中的身孕其中一条小蛇幸运地逃走掉,更获高人领养至长大成人。长大后的蛇女漂亮动人,更与一个俊硕的男子一见钟情,发展了一段人蛇之恋……是您需要的么?

9. 泰国哪里蛇最多

银环蛇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中国之外分布于缅甸、越南北部等。银环蛇云南亚种,仅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银环蛇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生长繁殖

银环蛇为卵生,卵常在11月中旬开始入蛰,至翌年5月上旬出蛰,多于6月间产卵,每次产3—12枚,孵化期需要45—56天。幼蛇三年后性成熟。

10. 泰国毒蛇多吗图片

我国主要毒蛇分类:

神经性毒蛇:金环蛇、银环蛇、海蛇

出血性毒蛇:烙铁头、尖吻蝮蛇(俗名五步龙)、竹叶青、蝰蛇

出血性混合神经性毒蛇:眼镜蛇、眼睛王蛇(俗名过山峰)、蝮蛇

其中尤以眼睛王蛇的毒性最为剧烈,被咬伤后应紧急注射抗眼镜蛇毒血清和抗银环蛇毒血清,否则极少能够存活。

以上十大毒蛇是我国分布最广、毒性最大、也最为常见的毒蛇种类。以皖南山区、武夷山、雪峰山、南岭、十万大山、云开大山等地密度最高。

金环蛇Bungarusfasciatus

金环蛇

[学名]Bungarusfasciatus

[分类地位]蛇目眼镜蛇科

[形态特征]全长12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具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9~27+3~5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故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14~230,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29~39枚。

[分布]我国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夜晚活动。吃蛇,偶尔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动物。卵生,5~6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卵径45~54mm×20~24mm。

[估计数量]野外已极稀少。

眼镜王蛇Bungarusmulticinctus

眼镜王蛇

[学名]Ophiophagushannah

[分类地位]蛇目眼镜蛇科

[形态特征]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区别是眼镜王蛇

①体形较大,常长达3~4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m

②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

③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

④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黄色。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

[分布]在我国一般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贵州、广东、海南、广西,向北可达浙江南部、四川米易及西藏墨on$2。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m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白昼活动。主要捕食蛇,偶尔吃蜥蜴等。卵生,7~8月产卵20~40枚于枯叶筑成的窝内,卵径65.5mm×33.2mm。亲蛇有护卵习性。

[估计数量]估计国内野外已极少。

圆斑蝰Viperarusselii

圆斑蝰

[学名]Viperarusellisiamensis

[分类地位]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习性]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白眉蝮Gloydiusblomhoffisiniticus

白眉蝮

[学名]Viperarusellisiamensis

[分类地位]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习性]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

原矛头蝮(龟壳花蛇)

[学名]Trimeresurusmucrosquamatus

[分类地位]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体长一般在70--90厘米,尾长16--18厘米,体重50--70克左右.头呈三角形,颈细,吻较窄,头顶具有细鳞,并有倒V形褐色纹斑.体背面为棕褐色,在背中央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纹斑.左右相连而成链状,在该纹斑下面还有不规则的小班纹.腹部为灰褐色,有许多斑点.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区灌木林,竹林溪边,住宅区附近阴湿的环境中,常盘踞在柴堆内.多在晚上活动,尾有缠绕性,有时盘缠在树上或竹子上.由于身体瘦长,捕食,攻击都比较灵活.以鱼,蛙,蜥蜴,鸟为食.小雪至次年清明为冬眠期,常利用树洞,竹洞作为越冬场所.为卵生,每次产仔5--13枚,自然温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烙铁头系管牙类毒蛇.

[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on$2、河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甘肃、贵州;国外见于印度、缅甸、越南等地.

舟山眼镜蛇Najaatra

舟山眼镜蛇

[学名]Najaatra

[形态特征]全长1000~20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分布]我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on$2、海南及香港。

[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700m左右的平原、丘陵与山区,见于灌丛、竹林、溪涧或池圹岸边、稻田、路边、城郊,甚至进入花园或住房。白昼与夜晚均见活动。捕食鱼、蛙、蜥蜴、鼠、鸟及鸟蛋、蛇等。每年5月前后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产卵7~19枚,卵径42~54mm×26~31mm;约经50天孵出仔蛇,全长约200mm。

[估计数量]无研究资料。

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

银环蛇

[学名]Bungarusmulticinctus

[分类地位]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全长10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03~231;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37~55枚。本种有2亚种:指名亚种B.m.multicinctusBlyth腹鳞203~218,背面白色横纹30~50个;云南亚种B.m.wanghaotingi腹鳞213~231,背面白色横纹20~31个。

[生活习性]息于从沿海低地到海拔1,300m的山区,常见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近水处。夜晚活动,到水边捕食鱼、蛙或蛇类。白昼则隐匿于石下或洞中。4月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6月产卵3~15(最高纪录为20)枚,卵径29mm×16.5mm~52mm×19mm;孵化期1~1.5月,刚孵出的仔蛇全长200~270mm。

[分布]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包括海南与香港。云南亚种仅见于我国云南省西南部。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及越南北部。

灰蓝刻扁尾海蛇Laticaudacolubrina

灰蓝刻扁尾海蛇

[学名]Hydrophiscyanocinctus

[分类地位]蛇目海蛇科

[形态特征]体型细长,体长可达200厘米,体重0.5--1.5公斤.身体前部为圆形,后部至尾部逐渐变成侧扁.体背部青灰色,从头至尾有51--68个青灰黑色的宽横纹环绕蛇体.腹部黄色或橄榄色.

[生活习性]生活在近海处,特别喜欢河口的地方.善游泳,离开水则笨拙,呼吸时投身出水面,换入新鲜空气后又潜入海水中,有趋光习性.主要以鳗类鱼为食.卵胎生,每次产仔蛇3--5条.海蛇是一种神经性毒蛇,主要含神经毒素,能麻痹被咬动物的横纹肌,人咬伤严重时可以致死.

[分布]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国外见于印度半岛沿海等地.

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albolabris

白唇竹叶青

[学名]Trimeresurusstejnegeri

[分类地位]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体长60--75厘米,尾长14--18厘米,体重约60克.头呈三角形,其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红色,颈部明显,体背为草绿色,有时有黑斑纹,且两黑斑纹之间有小白点,最外侧的背鳞中央为白色,自颈部以后连接起开形成一条白色纵线,有的在白色纵线之下伴有一条红色纵线.有的有双条白线,再加红线.亦有少数个体为全绿色.腹面为淡黄绿色,各腹鳞的后缘为淡白色,尾端呈焦红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区阴湿溪边,杂草灌木丛和竹林中,由于绿的体色和善于缠绕的尾巴,很适应树上生活,它们常吊挂或攀绕再溪边的树枝或竹枝上,体色与栖息环境均为绿色,极不容易被发现.有时也盘踞在石头上,头朝着溪流,若受惊扰就缓缓向水中游去.昼夜均活动,夜间更为频繁.竹叶青是常见的毒蛇,属管牙类.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的排毒液量为28毫克左右.捕食鸟,蛙,鼠类,有冬眠习性.冬眠期由大雪至惊蛰,5月份出洞.为卵胎生,7--8月产仔,每次产7--8条.刚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伤人.

[分布]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国外见于尼泊尔、越南等地

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

尖吻蝮(五步蛇)

[学名]Agkistrodonacutus

[形态特征]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片,具颊窝。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个方形大斑块。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形on$2短,最长的雄性1335+206mm,雌性1238+165mm。背鳞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仅有极细的弱棱,其余均具有结节的强棱,体表on$2糙;腹鳞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俗称"佛指甲"。

[分布]在我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on$2省。国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生活习性]生活在海拔100~1.400m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300~800m的山谷溪涧附近,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渡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喜食鼠类、鸟类、蛙类、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类的频率最高。

[估计数量]尖吻蝮在我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根据各省产区历年收购尖吻蝮蛇干的数量及重点产区抽样调查,我国目前尚有野生状态尖吻蝮一千万条。蛇园人工饲养的约一万条

11. 泰国毒蛇种类

学名叫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学名:Ophiophagus hannah),俗名大眼镜蛇、大吹风蛇、山万蛇、扁颈蛇等,是属于有鱗目眼镜蛇科眼镜王蛇属的一种剧毒蛇。眼镜王蛇全长一般为2~3米,最长可达6米,其头部呈椭圆形,颈部可以变成膨扁状,颈部有倒“V”形斑纹;身体颜色为黑色或黑褐色,体背上有黄白色斑纹,头部顶鳞之后有一对大的枕鳞;第四及第五枚下唇鳞之间没有小鳞片。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剧毒蛇,其毒液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